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前沿 > 理论前沿

地理标志如何助力精准扶贫?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催人奋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介绍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有关情况,国新办新闻局局长胡凯红主持。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办主任朱兴国,湖南省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出席发布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通过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探索出将知识产权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合、共发展的有效路径。

  
发挥信息优势,助推专利技术强农。
 

      首先,注重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优化专利文献检索及分析系统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具,为贫困地区获取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

 

  其次,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建设的51家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着眼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其中,陕西、新疆等地的TISC中心为当地贫困地区解决了农产品种植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产业升级。

 

 

  同时,还专门面向中西部地区开展专利信息帮扶工作。通过“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等项目,在山西、宁夏等地围绕农产品种植加工、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专利信息服务,解决了他们的难点问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  
是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


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综合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等知识产权工作,指导各地切实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取得积极成效。

 

  在审查保护方面。我局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认定以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申请审查的“绿色通道”,优化审查流程,提高审查效率,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商标品牌富农和地理标志兴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385个,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935件,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224家,建设2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涵盖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三区三州”。

 

  在推广运用方面。2019年以来,我局共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省藏区等贫困地区开展实施21个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目前已累计直接投入引导资金逾1000万元,覆盖17个中西部省份的43个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大同黄花等32件地理标志。当地政府已配套投入超过1.2亿元,涉及地理标志产业产值逾210亿元,相关产品加工、商业物流、旅游业等产值40亿元,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带动从业贫困人口超过60万人。

三  
是发挥产业优势,助力定点帮扶区县脱贫摘帽。

   
  湖南桑植和河北崇礼分别是1994年和2007年成为我局的两个定点扶贫区县。多年来,我局都选派干部到这两个区县扶贫挂职,从最初建桥修路、盖学校的物资帮扶,逐渐发展到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来进行智力帮扶,助推产业发展,不断探索知识产权扶贫新路径。两地通过保护和运用“桑植白茶”“崇礼蚕豆”等地理标志,扶持壮大产业,形成“专业合作社+品牌+产业+贫困户”等产销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创收,以“造血式”扶贫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崇礼、桑植已先后于2018年和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双双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其中,桑植结合自身发展模式,提出了要打造知识产权精准扶贫“世界样本”的目标。崇礼在运用知识产权脱贫摘帽的同时,也全面加强冬奥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借助冬奥会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小康。

 

多年来,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知识产权不仅能在工业领域、大城市、工业品牌中发挥作用,而且也能在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壮大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文字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知识产权在助力精准扶贫当中具有独特优势,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这方面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女士,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办主任朱兴国先生,今天我们还专门邀请到湖南省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先生,请他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况。

首先,有请甘局长作介绍。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甘绍宁: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非常高兴今天来到这里,和大家就“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的情况进行交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通过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探索出将知识产权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合、共发展的有效路径。

 

甘绍宁:

一是发挥信息优势,助推专利技术强农。首先,注重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优化专利文献检索及分析系统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具,为贫困地区获取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其次,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建设的51家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也就是TISC,着眼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其中,陕西、新疆等地的TISC中心为当地贫困地区解决了农产品种植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产业升级。同时,还专门面向中西部地区开展专利信息帮扶工作。通过“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等项目,在山西、宁夏等地围绕农产品种植加工、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专利信息服务,解决了他们的难点问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综合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等知识产权工作,指导各地切实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取得积极成效。

 

在审查保护方面。我们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认定以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申请审查的“绿色通道”,优化审查流程,提高审查效率,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商标品牌富农和地理标志兴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385个,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935件,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224家,建设2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涵盖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三区三州”。

 

在推广运用方面。2019年以来,我局共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省藏区等贫困地区开展实施21个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目前已累计直接投入引导资金逾1000万元,覆盖17个中西部省份的43个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大同黄花等32件地理标志。当地政府已配套投入超过1.2亿元,涉及地理标志产业产值逾210亿元,相关产品加工、商业物流、旅游业等产值40亿元,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带动从业贫困人口超过60万人。

 

三是发挥产业优势,助力定点帮扶区县脱贫摘帽。湖南桑植和河北崇礼分别是1994年和2007年成为我局的两个定点扶贫区县。多年来,我们都选派干部到这两个区县扶贫挂职,从最初建桥修路、盖学校的物资帮扶,逐渐发展到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来进行智力帮扶,助推产业发展,不断探索知识产权扶贫新路径。两地通过保护和运用“桑植白茶”“崇礼蚕豆”等地理标志,扶持壮大产业,形成“专业合作社+品牌+产业+贫困户”等产销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创收,以“造血式”扶贫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甘绍宁:

目前,崇礼、桑植已先后于2018年和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双双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其中,桑植结合自身发展模式,提出了要打造知识产权精准扶贫“世界样本”的目标。崇礼在运用知识产权脱贫摘帽的同时,也全面加强冬奥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借助冬奥会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小康。

 

多年来,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知识产权不仅能在工业领域、大城市、工业品牌中发挥作用,而且也能在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壮大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以上就是有关情况的介绍。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胡凯红:

谢谢甘局长,下面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刚才,甘局长在介绍中提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专利信息的优势,助推专利技术强农,我们想了解一下在实践中有哪些成功案例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谢谢。

 

 

甘绍宁: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很好。我想,从我们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引导项目和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这两个方面各举一个例子,看看能不能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第一,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的引导项目。这个项目是2019年设立的,涉及多个中西部省份,其中在山西的汾西县,为食用菌种植开展的专利信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汾西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食用菌种植是当地的扶贫产业之一。但是,通过项目组的前期摸查,我们发现他们在种植双孢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培养基制备技术和绿色循环方面。项目组通过专利文献检索查到了多篇利用玉米秸秆制作双孢菇培养基有关的专利文献,他们通过筛选分析,最终确定“秸秆+牛粪”的养殖培养基方案,此举不仅能够解决双孢菇培养基的制备问题,也解决了当地秸秆数量和牛粪无害化处理的问题,应当说实现了绿色循环经济。目前,汾西双孢菇菌种的优良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菌种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0%左右,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第二在TISC中心,也就是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方面。TISC项目是源于2019年4月,是由我们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设立的。截止到今年10月,已经在全国设立了51家,涵盖地方专利信息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其中新疆大学作为TISC中心之一,结合喀什地区叶城的核桃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核桃产业研究院,围绕核桃加工产业的难点问题进行专利信息的分析研判,形成了核桃采摘和加工技术的专利分析报告,提供了核桃产业的技术研发、专利布局等有价值的一些信息。同时,还提交了多件专利申请,力争通过3—5年阶段性努力,使核桃加工产业的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构建现代核桃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助力当地脱贫攻坚。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地理标志产品大同黄花时指出,要让黄花成为我们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刚才甘局长也说了,在运用地理标志产品方面,在助理脱贫攻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能否介绍一下具体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谢谢。

 

 

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 雷筱云:

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山西考察的时候就点赞了地理标志产品“柞水木耳”,在5月份考察地理标志产品“大同黄花”时指出,要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高度肯定了地理标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地理标志是承载着特定区域的公共利益,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应该说是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富农兴农的长远之计。和经济发达的地方相比,贫困地区地理标志的资源优势更加明显。据统计,在目前已经全部脱贫摘帽的832个贫困县中,超过6成的地方都拥有地理标志。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了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以促进工程为抓手,多措并举,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五个方面:

 

第一,在地理标志扶贫政策方面,主要强化上下联动,形成了地理标志扶贫政策合力。在国家层面,将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纳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年度工作计划,予以推进。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财政部在37个重点城市先行培育地理标志优势产业。在省级层面,在这个工程的带动下,各个省也启动了相应的工作,在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出台了省级的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实施方案,实施了一批省级工程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工作发展。

 

第二,在地理标志产业规划引领方面,主要是挖掘特色优势,加强地理标志产业规划引领。围绕地方主导的产业和发展需求,重点选择有一定资源优势、有规模、有一定市场知名度、涉及农户比较多的地理标志产业先行统筹规划。比如,四川平昌的青花椒,就把种植纳入县域旅游景区规划,打造一个景区一个产业,引导贫困户利用青花椒产业、旅游园区等乡村旅游景点。

 

第三,在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建设方面,重视品质内涵、加速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建设。主要是推动设立了全国地理标志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保证产品质量。开展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培育行动,搭台促进展示推介和产销对接。比如,宁夏的“盐池滩羊”,出台产品品牌战略指南,加强从屠宰加工、销售全流程的质量管控,广泛运用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全方位开展品牌宣传。

 

第四,在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方面,主要是强化利益连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探索利益共享模式,以地理标志为纽带,通过信息的互通、技术的共享、品牌的共建,增强征信融资这些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比如,广西的“融安金桔“,发展是通过“合作社+产业+贫困户”,还有“基地+贫困户+电商”,这些模式带动全县44.1%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融安金桔”3.5万亩,初步实现“万亩金桔助脱贫”的目标。

 

第五,在地理标志扶贫基础能力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强服务培训,提升地理标志扶贫的一个基础能力,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这是每个年度都有的一个活动,利用知识产权行政人员能力提升轮训活动等载体,组织开展政策解读和经验交流,推动基层从业人员的能力快速提升。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又举办了全国地理标志企业直播电商公益研修班,助力打通贫困地区产业链条。比如,新疆的“和田大枣”和“和田薄皮核桃”在“七县一市”针对政府管理人员、产区企业、农户、服务机构等,分类开展业务培训。

 

据统计,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产值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发展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施精准脱贫的一条重要途径。谢谢。

 

 

甘绍宁:

我补充一下刚才雷司长的回答。我局扶贫桑植26年了,崇礼13年了,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寻找到一条道路,能够使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起来。最开始,我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但总的来说,贫困地区往往是好山好水、老百姓勤劳朴实,但是少资源、少技术、少资金,也少人才,更缺少的是市场。通过知识产权精准扶贫,我们发现,如果有一个好的品牌培育起来,在这个品牌的背后有质量标准的控制,就能够通过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真正地让扶贫产业能够过市场经济这道关,迈过这个坎儿。所以,在知识产权扶贫方面,我们感到大有作为,特别是在精准扶贫方面,探索做好知识产权的运用很有参考价值。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刚才介绍中提到了桑植县要打造“知识产权精准扶贫世界样本”的目标,请问这个目标的提出是基于什么考虑,另外这个世界样本的样本性将如何体现?谢谢。

 

 

湖南省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 赵云海: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大家可能不了解桑植,不知道桑植在哪里。但我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张家界,桑植县就是张家界管辖的一个县。桑植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3475平方公里,47万人,其中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6%。1986年被首批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8.28%,是湖南省深度贫困县和张家界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从1994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已连续帮扶桑植县26年。在坚持高质量整村推进的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桑植县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行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产业扶贫为核心,以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为主要着力点,以“建设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稳定一份收入(建品牌、带产业、稳收入)”为目标,打造“质量高、发展快、模式好”地理标志产品,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促进地方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我想这些经验不仅仅在桑植,应该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应该切实可行。可以说是打造了质量高、发展快、模式好的“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世界样本”。

 

第一,质量高。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适宜,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多样性更是全国有名,具有地标特征的农产品比较多,地理标志工作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桑植县一直将地理标志培育作为推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获得地理标志认定后,农产品价值明显提升,发展就很快,比如“桑植白茶”先后获第十一届“中华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湖南省“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湖南茶叶精准扶贫十大品牌,“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大创新产品”“袁隆平特别奖”等多项荣誉。

 

第二,发展快。目前,桑植县共培育了“张家界大鲵”“桑植魔芋”“桑植蜂蜜”和“桑植白茶”4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桑植萝卜”“张家界大鲵”2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拥有量居张家界市第一。与此同时,“桑植粽叶”“桑植油茶”地理标志产品已进入申请程序。“桑植白茶”茶园面积发展到7.9万亩,大小茶叶加工企业4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规模以上企业6家,拥有“桑植白茶”“西莲云雾”“三鹤园”等多个品牌,2019年产值达2.28亿元。桑植粽叶面积约27万亩,种植面积近2万亩,产值超过2.2亿元,两个产业的产值就有4.5个亿左右。2020年,“康华粽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光明日报》在桑植县采访的时候有一篇报道是这样写的,叫《“两片叶子”富了一个县,湖南省桑植县走出了知识产权扶贫路》,在这篇报道中对粽叶和茶叶总结了两句话:“点叶成金,粽叶成了脱贫致富叶;白茶扶贫,茶山摇身变‘金山’”。我今天带了一个样品,不知道大家认不认识?它外面是桑植的粽叶,里面包的是茶叶。

 

全县现在有4万农民采植粽叶,至少带动了1.2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年销售冷冻粽叶13亿片,干粽叶3000吨,冷冻粽叶的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70%,干粽叶占全国市场的20%,茶叶的产业在地理标志确定以后发展非常迅速,大约覆盖了我们全县建档人口30%,在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定以后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我们全县现在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43家,家庭农场38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

 

第三,模式好。在地理标志产品的社会引领和带动下,桑植茶叶、粽叶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收益分红、参与劳务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地理标志产品这个品牌,与“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迅速建立了与贫困户稳定利益连接机制,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提升,为扶贫产业的全覆盖、农民输入稳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持续运用好地理标志和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围绕“源来桑植”区域公共品牌,继续打造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世界样本,切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也借此机会欢迎我们媒体朋友能够来美丽的张家界看看。《阿凡达》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叫作潘多拉的星球,所以张家界是这样宣传的:潘多拉很远,张家界很近。谢谢大家。

 

 

甘绍宁:

我想补充一点。刚才赵县长讲到,在桑植县开展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的情况,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给他们提供的帮助,其实更多的是桑植干部、群众、老百姓他们实践的结果,也是他们扎实工作、努力拼搏的结果。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和大家的配合下,共同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我想,这些对于桑植今后的经济发展会起到一个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前,我认为知识产权离贫困地区比较远,通过他们的实践,我们感到保护知识产权实实在在地和造福百姓、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谢谢大家。

 

 

三沙卫视记者:

刚才发言人提到了很多我们关于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做的一些工作。我们想了解的是,后续如何利用地理标志产品形成造血式发展,对其有什么规划?谢谢。

 

 

雷筱云: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方面的一些措施和成效,从国家到地方的各个层面都在开展相应的工作。下一步,我们想在现有的基础上,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推进。总结起来就是九个字:“提能力、建机制、育品牌”。

 

第一,提能力。就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地理标志富农的根基,主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地理标志的业务指导,面向“三区三州”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还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贫困地区,开展地理标志专项培训,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广泛宣讲地理标志专业知识和运用案例,开展面对面、点对点帮扶,总结推广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和案例,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促进互学互鉴。

 

第二,建机制。强化多方面协调联动,构建务实有效长效推进机制,继续开展贫困地区地理标志情况的摸底调查,鼓励引导从特色优势中挖掘地理标志产业潜力,加强知识产权、扶贫开发、市场监管、发改、农林、文旅等多部门协调,实现了政策协同、业务联动和信息共享,构建地理标志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监督链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保证产品质量。

 

第三,育品牌。突出品牌价值提升,促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加强地理标志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业协作,引导同一贫困区域、同一产业,强化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有较高知名度的地理标志品牌,也倡导贫困地区结合资源特色优势,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地理标志和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倍增的裂变效应。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刚才接着甘局长的介绍,知识产权在产业方面能给我们再多介绍一些案例吗?知识产权助力产业的发展这块,在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方面有没有案例?谢谢。

 

 

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办主任 朱兴国:

谢谢提问,我来回答一下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知识产权就是阳春白雪,觉得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有用武之地,但其实从我们工作实践中感觉到,知识产权源头和着力点不仅仅在工厂车间,同样也在田间地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我们在实践中确实感受到,知识产权具有它在产业培育中独特的优势。桑植县、崇礼区和全国其他地区,共同类似的情况就是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但是特色农产品较多。所以我们通过专利、商标、地理标志这三大路径,聚焦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依靠农业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路子。我作为局扶贫办主任,每年到这两个地方都要去至少是5、6次,去落实扶贫项目,去培育产业,对接一些引进的企业等。过去我们到县里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要求,早期的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多给一些资金,多安排一些项目。这些年明显的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要品牌,在品牌培育方面希望国家知识产权局多做一些工作。这一点变化是我感受非常深刻的。

 

刚才赵县长介绍了在桑植县,在“两片叶子”上做文章:一个是桑植的白茶,一个是桑植的粽叶。白茶获得地理标志以后,我们在品牌推广上下了不少功夫,在全国的展览会、大的展销会平台上不断地推介桑植白茶,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同时,在质量管控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在两个县各注册了一个集体商标,在桑植叫“源来桑植”,在崇礼叫“崇礼好礼”。如果想使用这两个品牌,对不起,你必须得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所以在质量管控上,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这保证了这个产品在市场上的信誉度。同时,我们局在外观设计专利这块,有一支比较庞大的外观设计专利审查队伍,他们就是搞这个专业出身,在产品的包装、迎合消费者方面发挥专长,让它更接近消费者。

 

所以总的来说,随着我们加大工作力度,桑植的“两片叶子”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带动了一方百姓的致富。崇礼的蚕豆种植已经有了多年历史,品质非常好,但是以前只能出售原豆,没有深加工能力,所以和在当地其他的农产品一样,没有看到它在产业上有多大的优势。后来我们围绕蚕豆品种的选育开始,通过我们的专利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进行筛查,培育出、筛选出比较好的品种,从种植的标准化上开始做文章等。经过围绕产业链,运用知识产权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以前很不起眼的一些产品脱颖而出,成为明星产业。

 

崇礼区委区政府受这个案例的启发,在按照这个路子往下走,现在在做崇礼的金莲花,崇礼的彩椒,这也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一些特色农产品。我相信,桑植县和崇礼区在产业化路上所做的一些尝试,同样适用于其他贫困地区,其他贫困地区在知识产权方面同样大有文章可做。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胡凯红:

最后一个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前不久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在这个协定当中,是否有来自中国贫困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他们是否仅仅在中国内销呢?在国际上是否具有影响力?谢谢。

 

 

甘绍宁: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9月,中国和欧盟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合作协定》,这些地理标志产品中就包括许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国际互认互保,助推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国门。这有助于深化中欧双方的互利合作,密切贸易往来,对于富有丰富地理标志产品的中欧双方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根据这个协定的内容,中欧将分两批对双方各275件地理标志产品实行互认互保,第一批是“100+100”清单将在协定生效日实施,第二批是“175+175”清单将在未来四年分批实施,其中有一批来自中国贫困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也被纳入互认互保清单。比如,苍溪猕猴桃、静宁苹果、房县黑木耳、安化黑茶、惠水黑糯米酒、麻城福白菊等贫困地区的产业产品推向了世界。

 

可以预期,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将会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刚才赵县长也提到,桑植正在努力打造通过地理标志实施精准扶贫的“世界样本”,这充分显示了地理标志精准扶贫,不仅能够治标而且能够治本、能够切实解决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问题。我再举一个例子,安徽六安霍山县,当地通过建立“地理标志产品+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已达到66.9亿元,其中“六安瓜片”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以后,每斤的价格从原来的80元涨到了140元,成为了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霍山石斛”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后,直接带动2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6000余元。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扩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更加有效体现知识产权“造血式”扶贫的制度优势,切切实实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谢谢。

 

 

 

胡凯红:

谢谢甘局长,也谢谢其他三位发布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发布时间:2020-12-09

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