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种的木耳软糯可口,摘下来就可以吃!”42岁的姚远穿梭在大棚里,随手摘下一朵木耳,放到嘴里咀嚼起来。
从上海来到云南山里,由外企高管变身为一位种木耳的新农人,姚远的跨界步伐很大。几年来,这位曾经的都市青年,已成为当地村民口中的“姚木耳”。
姚远的木耳“情缘”,是在一次饭桌上,朋友指着刚端上来的一盘炒木耳说,有的木耳卖相虽好,但不是绿色生态产品。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朋友的一句话,让姚远记在了心里。
2000年,姚远大学毕业,作为江苏人的他,在离家不远的上海谋得了工作。之后通过努力,他坐上了一家体育文化公司的高管位置。但多年下来,他总感觉在这个行当里很难突破自己,于是2012年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在那年里,姚远一直考虑的就是如何“突破”。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饭桌上的木耳”。于是,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木耳是中国产量和需求量都很大的一种食用菌,而云南自然环境很适合食用菌生长,商机也很大。在朋友的推荐下,怀揣着种生态木耳的朴素想法,2012年底,姚远辞去了在上海的外企高管工作,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到云南石林创办了旭日丰华公司,专门从事有机木耳的研究和种植。
在石林县长湖镇蓑衣山村木耳种植的大棚里,一串串菌包上长满了新鲜的木耳,棚内弥漫着浓浓的菌香。“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大棚悬挂种植模式,木耳‘喝’的是优质水库水,‘吃’的是无农残桑枝条碎末。”姚远很有兴趣地介绍着。
用什么做菌包材料,姚远费了不少心思,跑了不少地方,最后他锁定了云南桑蚕基地陆良县,利用当地蚕农每年修剪丢弃的桑枝条做菌包。“这是一条绿色生态的产业链。”姚远说,桑枝条上没有农残,用来培养木耳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变废为宝,增加蚕农们的收入。
除了给木耳选好“食料”,姚远在种植上也有严格标准,包括每串菌包的间距、大棚的间距等。“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有严格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品质。”如今,姚远的公司已拥有20多项木耳菌种驯化、种植、加工等专利。
通过几年的发展和推广,姚远公司种植的木耳不仅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多,而且还有了品牌,市场也越来越广。截至2018年底,姚远公司与石林市4个乡镇的9个村委会建立合作关系,木耳年产量达15万公斤。“我们的木耳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受欢迎,还卖到日本。”姚远说。
从最初不被家人理解,到现在带动一方农民发展,企业规模也越做越大,他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姚远说,从城市来到农村创业,他没后悔过。
发布时间:201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