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在延安运筹帷幄,指挥过解放战争。如今,继承了延安精神的当地人民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挥洒汗水,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关庄镇的二八甲村,就是依靠创新和知识产权精准脱贫的生动典型。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沟,二八甲村住着300余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村民们并不算富余,到2016年仍有五分之一属于贫困户。
“要让想靠劳动致富的人都有活干。”二八甲村党支部书记贺风明根据村子的地貌及已有农业基础,带领村民们创新探索致富之路。二八甲村逐渐形成“山地苹果、沟道养殖、川道大棚、粉条加工”的发展模式,让更多的农户摘帽脱贫。
“我的收益都结在树上哩!”村民姬世录热情地说。68岁的他腿有些跛,精神头却很足。家里子女都外出务工,姬世录老两口也没有闲着,他们承包了20亩果树,悉心培育。3年前,他还是手工粉条制作的能手。因为苹果树还在培育期,没有结果子,这也意味着没有收益。姬世录跟着村里一起在苹果园里套种土豆,将种好的土豆再手工制成土豆粉,增加收益。这种无添加剂的手工粉条十分受附近居民喜爱,二八甲村制作的粉条可以卖到15元一斤,比市场上每斤足足高出了八九元,却依然供不应求。前年,姬世录仅粉条制作就获得了1万余元的收益。
步入秋天,二八甲村的山地果园即将迎来苹果收获。果园里,农户们正在忙着清理园子、上肥、砍草。延安地区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果实积累糖分,十分适合苹果种植。2018年1月,“延安苹果”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前每斤苹果卖出去就两三毛钱,现在可以卖到一斤三四块钱。今年是我们培育苹果树的第六年,去年是第一次挂果,十分清甜,明年将是大挂果。我们共有3万多株苹果树,如果按每株挂50斤苹果、每斤卖3元算,至少将有150万元收益。”贺风明说。
走到山下,村民任玉前正在他的大棚里忙活。以前,由于要照顾患病的妻子,任玉前不能外出打工,只靠在自己地里耕种,一年到头收入微薄,这让他家成为了贫困户。在村里的带动下,任玉前承包了1个110平方米的大棚和12亩果园,让自己的劳动增值不小。“靠种植农作物,我一年的收益就能到5万元,这比在附近打零工还要多。”任玉前停下手中的农活,展示着他的大棚,一个按钮按下去,大棚上的帘子就可以自动升降,大棚里还有滴灌管道、增光装置等,节约劳动力的同时也让农产品的种植效率更高了。
在村里,科技人员会定期就农作物种植的问题进行讲解。每次授课,屋子里都座无虚席,全村的农户参加得十分积极。村民们建立了微信群,问题发到群里,科技人员就能解答。同时,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村里不断尝试着新品种的瓜果。“今年我们的30个大棚种上了陕西有名的‘户太八号’葡萄,赶在明年3月上市,希望有一个好收成。”贺风明说。
目前,在二八甲村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51户177人已经脱贫,村民们蒸蒸日上的生活在科技和劳动中显得愈发灿烂。
发布时间:2019-10-11